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水利部,极端突发事件仍可能发生——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 资讯
  • 2025-08-19 03:19:47
  • 2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各国的水利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水利设施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水利部作为国家水利工作的主管部门,始终将防范和应对极端突发事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水利部多次强调,极端突发事件仍可能发生,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极端突发事件频发:挑战与影响

水利部,极端突发事件仍可能发生——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近年来,中国多地频繁遭遇强降雨、洪涝、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农业生产、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还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2018年长江流域的洪水等事件,都充分暴露出我国在防洪减灾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极端天气事件对水利设施的冲击尤为严重,高强度的降雨可能导致水库、堤防等水利设施超负荷运行,甚至出现溃坝、决堤等严重后果;长时间的干旱则可能引发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极端天气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山洪、泥石流等,进一步加剧灾害的破坏力。

水利部应对策略:预防为主,综合施策

面对极端突发事件的严峻挑战,水利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从源头上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1. 强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水利部不断推进水文气象监测网络的建设和升级,利用卫星遥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多种手段,提高对极端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能够及时获取准确的预警信息,为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赢得宝贵时间。

2. 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水利部积极推进江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提高防洪减灾工程的整体抗灾能力,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内涝防治水平,通过这些措施,构建起覆盖全面、标准统一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为应对极端天气提供坚实保障。

3.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水利部不断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各级水利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实战水平,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还加强了与气象、水文、环保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应对灾害的机制。

4. 推动科技创新与智慧水利建设

面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水利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智慧水利建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水利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水资源的精准调度和科学管理,智慧水利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防洪减灾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共治共享的防灾减灾格局

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水利部在推动自身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防洪减灾工作。

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防洪减灾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提升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2. 推动企业参与

鼓励企业加大在防洪减灾领域的投入和技术创新,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参与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

3.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防洪减灾工作,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发挥社会组织在信息传递、物资捐赠、救援救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提升防洪减灾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展望未来:构建更加坚实的防洪减灾体系

虽然当前我国在防洪减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和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构建更加坚实的防洪减灾体系仍任重道远,水利部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的方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深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防洪减灾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防洪减灾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

2.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根据防洪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形势发展变化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责任与义务;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防洪减灾工作;通过标准制定规范防洪减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有话要说...